【北京大学人民医院】

您的位置:首页 >> 最新信息 >>文章浏览

援藏路上,我们走得更加坚定!

日期:2019-04-09 0:00:00  来源:北京大学人民医院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第四批组团式援藏医疗队赴林芝义诊

 

为献礼“西藏民主改革60周年”,西藏自治区组织部组织第四批医疗人才“组团式”援藏医疗专家开展一次大型义诊活动——林芝义诊行。

林芝古称工布,“林芝”是藏文“尼池”或“娘池”音译而来,藏语意为“娘氏家庭的宝座或太阳的宝座”。位于西藏东南部。古为流放之地,自然环境复杂,这里的医疗水平普遍落后与于西藏自治区平均水平。

组团式医疗活动开展后,当地医疗水平明显提高,但缺医少药仍是当地居民最主要问题。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第四批组团式援藏医疗队来到林芝义诊,所见所闻所感良多。

3月29日  送急需药,调研当地“疾病谱”

今天,我们告别了欢庆中的拉萨,在自治区组织部郭强副部长、卫计委许培海副主任以及西藏自治区人民医院院长吴文铭教授的带领下开始藏东南之行。

随着汽车颠簸,翻过米拉山口(米拉山口,即西藏米拉山的山口,地处拉萨市到墨竹工卡县与林芝地区工布江达县的分界上),跨过雅鲁藏布江,到达了第一站:工布江达县措高乡卫生院。

舟车劳顿都不算什么,我们马上给卫生院送来急需药品,解决当地燃眉之急,同时调研当地医疗状况及疾病谱,丰富补充藏地流行病学资料。因为我们知道:义诊并不只限于援医送药,作为援藏专家,我们还有更重要的责任。

3月30日  解民诉求,让诊疗“接地气”

今天,我们的送医车依旧行走在路上:两岸山坡,桃林与麦田交相辉映,粉嫩桃花醉霞绯云,如随雅鲁藏布江江水倾泻而下……而如此美景却吸引不了大家的注意力,对昨天的调研情况却“情有独钟”。我们讨论的如火如荼,脑海中浮现的是一个又一个因地制宜的医疗方案。

四年援藏路,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派遣了四批援藏专家,涵盖了内、眼、妇科几大核心科室。作为第四批队员,我们也越发体会到诊疗方案在藏地必须地域化、民族化、个体化。“不走高大上,必须接地气。”如何使医疗服务的受众人群进一步扩大成了大家热议的主题。

激烈讨论中我们到达了第二站:派镇卫生院。在这里,大家详细了解了当地的医疗条件,并为卫生院送来急需的药品。

派镇位于雅鲁藏布江大峡谷内。雅鲁藏布江大峡谷名声在外,是世界最深,最长,海拔最高的大峡谷,也是人类最后的秘境之一,被誉为:打开地球历史之门的锁孔。

每到桃花盛开时,这里会接纳来自全球各地的大量游客,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派镇卫生院只有4名医生,其中1名还要驻村。因此医疗诉求在这里被极限化,扩大化。

李克强总理在接见第四批“组团式”援藏工作医疗队时曾经指出:加强医疗建设才能增加藏地的吸引力,使广大游客增加对藏地旅游的安全感。

面对急需解决的患者诉求,我们深深感到了“组团式”援藏工作医疗在藏地的必要性和影响力。

3月31日  高反雨径,挡不住“援藏心”

今天气温骤然下降,我们终于到了此行的终点,素有藏地“小瑞士”之称的鲁朗。

“天下皆云藏地寒”,3月的藏东南居然淅淅沥沥飘起了冰雨,我们有的战友已经出现头痛、咽痛,体温开始升高。但是援藏的激情支持我们坚持到了鲁朗小镇。

临近中午到达目的地时,广场上已熙熙攘攘站满了群众,雨雪霏霏中,我们的专家们忘记身体不适,迅速投入到工作中。

因为北大人民医院援藏医疗队专家团队组合几乎覆盖了藏族同胞常见疾病涉及的领域,义诊桌前络绎不绝。语言不通不是问题,我们就通过手势加上表情交流。在这里,微笑是彼此的通用语。

2个小时的义诊,我们甚至来不及站起身上一次厕所喝一口水,来不及疲劳,顾不上头痛,口干舌燥,声带嘶哑……念念不忘的却是藏族同胞们拿着药品离开时,竖起拇指、满足的笑容。此次活动共为200余名藏族同胞进行义诊,当地百姓的肯定与称赞,让我们觉得一切都是值得的。

回拉萨路上,大家心情感慨万分,同一片蓝天下,淳朴的藏族同胞却因健康医学知识匮乏,对生病就医没有强烈需求,往往病入膏肓才来院就医,让医疗援藏显得更加迫切和急需。

一位藏族同胞这样提道:“医疗及教育援藏是我们最欢迎的两个团队。” 的确,他们太需要我们的帮助。

在援藏的路上,我们必将走得更加坚定,因为“授比受更快乐!” 

             (供稿:第四批援藏医疗队  张前    责编:钟艳宇)

上一篇: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栗占国教授受聘著名国际风湿免疫期刊副主编

下一篇:

坚定文化自信 担当文化使命

Copyrights 2005-2018 导医网 版权所有